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文化自信自强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启真新论”持续推出“礼敬二十大•感悟新思想”系列。本期开始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组织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关键词解读”。今日推出第四期,由浙江大学文学院(筹)专家学者们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文化自信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自强
促进基础研究和人文教育,增强文化自信自强
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楼含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增强文化自信,前提是对文化传统有充分的事实认知和价值认同。我们应该通过扎实的基础研究,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史和精神成长史,真切体认“礼义廉耻”“民为邦本”“和而不同”“道法自然”等核心理念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准确阐释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精神和生活智慧及其当代价值。
促进文化自强,需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维新精神和通变意识,精准提炼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核,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还要注重考察中华文化长期发展所呈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要更加重视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的结合,积极探索文化传承的创新载体和有效途径,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促进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情怀,激励他们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者。
积极展现中国文学形象,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
周启超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就向新时代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园地的耕耘者发出了时代召唤,提出了奋斗目标。
当前,中外文学交流存在“不平衡”现象,外国人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我们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在认知信息上严重“不对称”。中国大学生普遍了解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普希金、海明威,但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生对中国名家名作的了解却非常少。在已然成为多声部话语实践的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建构中,当代中国的声音很小很弱。
有鉴于此,我们更应该明确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立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例如,通过创建“鲁迅世界文学研究院”,激活现有资源,继承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开路人鲁迅先生的事业,主动面向多元多变的世界,认真讲好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学故事,积极展现独具一格的中国文学形象,切实推动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
努力探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贯通之路
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所长
苏宏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这一科学论断启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国当代思想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其在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过程。所谓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具有了中国特色;所谓时代化,则是指马克思主义总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从而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要求我们继承并复兴自己的传统文化。只有充分掌握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才能帮助我们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剔除其糟粕,从而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从而使其永葆真理之光辉。
构建中国写本文献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
余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敦煌学作为一门涉及宗教、思想、历史、考古、语言、美术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学人的研究正是在丝路文明和东西交通史的背景下展开的。敦煌学所具有的学科交叉性和国际视野,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写本文献,是指书写在纸张上的古籍或文字资料,主要包括简帛文献、石刻文献、敦煌文献、黑水城文献、新疆吐鲁番文献、宋元以来契约文书、明清档案、名人手稿手迹等。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写本文献与刻本文献比肩而立,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两翼”。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写本文献不仅催生促进了敦煌学、吐鲁番学、西夏学、碑刻学、手稿学的发展,也从实物可感的形态,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展示、利用、传播的价值。
浙江大学赓续敦煌学研究传统,在写本文献的分类整理和综合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积累,正努力在敦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写本文献学”,成为世界引领性的中华写本文献研究高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不仅具有学术开拓意义和范式创新作用,还能基于学术新领域的拓展,通过书籍、展览、纪录片等形式浇灌大众文化的土壤,提升中国人民的精神层次和文化自信。
充分利用汉语汉字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真大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充分体现党对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要求和期许。
汉语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根脉,同时也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于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该积极发挥其效能。一是要加强汉语汉字资源的采集、整理和保护,建设涵容文化与文献、辐射历史与当代、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汉语汉字信息网与资源库。二是要加强传统语言文字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刻阐发古典中的现代性信息,充分展现传统中的活性基因,以便“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三是要加强汉语汉字作为桥梁与纽带的效能,充分发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达成文明互鉴,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功效。四是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研究、规范与推广,发挥语言文字在形塑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上的重要作用,体现中华民族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坚守高质量出版,增强文化自信,打造数字中国
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陈 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出版作为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应担负起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任。
一是坚守高质量出版推动品牌化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强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出版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了内容、产品、品牌、IP、产业链等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出版社从产品生产者转型为知识服务商。二是结合出版品牌特色发展主题出版。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三是推动全场景数字出版融合发展。从文字到声音,解构融合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和视频书的固有形式,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提供全场景服务和沉浸式体验,注重数字技术着重用户画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重大项目、重点产品线等领域的整体布局中,用数字化和专业化助力品牌化发展,坚守高质量出版,提升中国出版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打造数字中国。
本文由浙江大学文学院(筹)供稿,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今日编辑:林文慧 陈岩
责任编辑:金云云 朱辉 江宁宁
往期推文: